摘 要:
目的:观察中风患者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的效果。方法:选取2017年3月—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,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,各50例。对照组实施单一康复训练,研究组予以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。对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、NIHSS评分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。结果: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,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:中风患者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,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治疗效果,能够改善神经缺损功能。
关键词:
中风 康复训练 针灸 生活能力 Barthel指数
中风属于发生率极高的临床危重疾病,发病急切,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。大多数中风患者治疗后会伴随意识障碍、运动障碍等后遗症,十分影响恢复,降低生活质量,对中风进行尽早干预与治疗是减轻残疾程度的关键[1]。在临床中,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常见方式,近年来,随着中医学的发展,针灸治疗中风的频率越来越高,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[2]。本文观察中风患者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的效果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
选取2017年3月—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,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,各50例。研究组男性30例,女性20例;年龄39~59岁,平均年龄(49.99±5.43)岁;病程2~5个月,平均病程(4.33±1.11)个月;缺血性中风31例,出血性中风19例。对照组男性31例,女性19例;年龄37~60岁,平均年龄(49.76±5.44)岁;病程2~6个月,平均病程(4.27±1.09)个月;缺血性中风32例,出血性中风18例。两组一般资料对比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纳入标准:(1)经CT与MRI诊断确诊为中风;(2)与《中华神经病学会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离及各类血管疾病诊断要点》[3]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。排除标准:(1)并发心肌梗死或其他严重性质病变;(2)精神疾病史。
1.2 治疗方法
对照组实施单一康复训练。(1)对日常行为进行训练:让患者卧-站-走,逐步进行平衡力与耐力训练;(2)训练语言功能:从呼吸开始,直至唇舌与发音进行训练,对语言、认知与理解的能力进行训练;(3)对肢体功能进行训练:逐步针对上肢与下肢各个关节进行伸屈、按摩训练,不断增强肌肉的耐力与协调力。上述训练每天1次,每次训练维持30~60 min[4]。研究组予以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。康复训练方式与对照组一致,加用针灸治疗:选择内关、尺泽、极泉、委中、三阴交与足三里为主穴,并依据病情进行随症取穴,若为肝阳暴亢加太溪、太冲;痰热腑实加内庭、曲池、丰隆;风痰阻络加合谷、丰隆;气血血瘀加气海、血海;阴虚风动加太溪、风池;上肢不遂加手三里、合谷;下肢不遂加环跳、阳陵泉、阴陵泉。诸穴得气之后留针至少30 min,每次行针维持15 min,每天针灸1次[5]。
1.3 观察指标
对组间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、NIHSS评分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指标对比。
日常生活能力主要评定自主生活功能,分数越高则自主自理能力越强。Barthel指数的总分为100分,分数越高生活活动能力越强。NIHSS评分从语言、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,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。
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计算公式:显效率+有效率。显效:语言、认知、行为等功能明显改善;有效:语言、认知、行为等功能有好转;无效:语言、认知、行为等功能无改变。
1.4 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21.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,计量资料以均数±标准差表示,行t检验;计数资料用百分率(%)表示,行χ2检验。P<0.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、NIHSS评分指标对比
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,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。
表1 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、NIHSS评分指标对比 下载原表
表1 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、NIHSS评分指标对比
2.2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
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2。
表2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[n(%)] 下载原表
表2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[n(%)]
3 讨论
中医中将中风归于“偏枯”的范畴,主要是由于运化不畅和阴阳失调导致的,因此,中医主张采用平衡阴阳与调和气血的方式进行治疗。康复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的功能训练而改善肌群生理功能、重塑脑细胞功能,进而达到恢复运动、语言等功能的目的。但是,单一康复训练对认知功能、吞咽功能的恢复作用并不是十分理想,若加用针灸治疗则可以起到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确保气血畅行,中医依据病情选择穴位进行治疗,可以恢复生理功能,进而弥补康复训练的单一性,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[6]。
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、Barthel指数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,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由此可见,中风患者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,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治疗效果,能够改善神经缺损功能。
参考文献
[1]杜鑫,刘迪生,米尔艾合麦提江·吾拉木,等.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[J].世界中医药,2018,13(11):2851-2854.
[2]黄小艳,徐小鸿,付杰.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[J].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18,17(2):44-45.
[3]王国书,李昌生,戚红亮,等.针刺颅骨缝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[J].上海针灸杂志,2018,37(1):20-23.
[4]孔红涛.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失语症疗效观察[J].实用中医药杂志,2018,34(3):359.
[5]刘颖.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分析[J].内蒙古中医药,2018,37(10):72-73.
[6]梁慧,李卓荣,陈俊伟,等.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Ⅲ期的临床研究[J].针灸临床杂志,2018,34(8):19-23.